形态描述
形态 成虫:翅展72—81 mm。翅黑色、灰黑色或灰褐色,灰黑色及灰褐色的个体脉纹都呈黑色。前翅脉纹两侧灰色或灰褐色,中室内有4条黑褐色纵纹。后翅一般都比前翅色深,脉纹不明显;外缘波状,有尾突,外缘区及臀角有7个红色或浅红色月牙形斑。翅反面色淡,但是红色斑纹更明显;有时内缘近臀角处有斑纹,但不规则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长,基部宽,端部细长,末端钝。尾突大,猪耳形,膜质具
毛。抱器瓣椭圆或近似长方形,内突上端呈锥形突,末端尖锐,下基端有1个小齿突。阳茎短,楔形,基端很宽,先端分两瓣,其中1瓣强度骨化而末端尖。
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略呈半圆形,具少量强刺。交配孔开口宽大,再深入则小而呈三角形。前阴片两侧呈弯月状;囊导管膜质,基部皱折而部分轻度骨化,形成明显的棱脊状;囊导管比交配囊短。交配囊卵形,囊突长矛形,由小突起组成有规则的波状褶痕。
卵:球形,红褐色,表面粗糙,附有雌蝶的颗粒状分泌物。直径约1.6 mm,高约1.5 mm。
幼虫:初龄幼虫体橙红色,头部黑色。2龄幼虫起体黑褐色,上有灰色纹,各节有红色突起。第3—4腹节有白色斑,使第3腹节的侧面突起及3、4腹节的亚背突也呈白色。第7腹节也有白斑使其侧面突起及亚背突呈白色。气门黑色,臭角橙红色。1—3龄群居,4—5龄分散。
蛹:第1代蛹黄色,越冬蛹橙色,中胸背部的棱突橙色。头部有1对棱形突;中胸背部有1对“<”形棱突;第4—9腹节亚背部有板状突起,突起的末端呈方形;第4腹节侧面有弧形棱突。体长24—29mm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长,基部宽,端部细长,末端钝。尾突大,猪耳形,膜质具
毛。抱器瓣椭圆或近似长方形,内突上端呈锥形突,末端尖锐,下基端有1个小齿突。阳茎短,楔形,基端很宽,先端分两瓣,其中1瓣强度骨化而末端尖。
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略呈半圆形,具少量强刺。交配孔开口宽大,再深入则小而呈三角形。前阴片两侧呈弯月状;囊导管膜质,基部皱折而部分轻度骨化,形成明显的棱脊状;囊导管比交配囊短。交配囊卵形,囊突长矛形,由小突起组成有规则的波状褶痕。
卵:球形,红褐色,表面粗糙,附有雌蝶的颗粒状分泌物。直径约1.6 mm,高约1.5 mm。
幼虫:初龄幼虫体橙红色,头部黑色。2龄幼虫起体黑褐色,上有灰色纹,各节有红色突起。第3—4腹节有白色斑,使第3腹节的侧面突起及3、4腹节的亚背突也呈白色。第7腹节也有白斑使其侧面突起及亚背突呈白色。气门黑色,臭角橙红色。1—3龄群居,4—5龄分散。
蛹:第1代蛹黄色,越冬蛹橙色,中胸背部的棱突橙色。头部有1对棱形突;中胸背部有1对“<”形棱突;第4—9腹节亚背部有板状突起,突起的末端呈方形;第4腹节侧面有弧形棱突。体长24—29mm。
大小
形态 成虫:翅展72—81 mm。
卵:球形,红褐色,表面粗糙,附有雌蝶的颗粒状分泌物。直径约1.6 mm,高约1.5 mm。
卵:球形,红褐色,表面粗糙,附有雌蝶的颗粒状分泌物。直径约1.6 mm,高约1.5 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 1年2—3代,以蛹越冬。成虫分别于4—5月、6—7月及8—9月出现,在近山平原及海拔1800—2300 m的山区都可见活动,多取食灌木花蜜,飞翔慢,常做滑翔飞行。卵1—10粒产在寄主植物叶的背面。初龄幼虫大多有群集性,栖息在叶的背面。动作迟缓,受刺激后臭角不伸出。夏季多在低洼处化蛹,越冬蛹多在高大树木的枝下出现。
寄主 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、大叶马兜铃A.kaempferi港口马兜铃A.zollingeriana、瓜叶马兜铃A.cucurbifolia、彩花马兜铃A.elegans,防已科的木防已Cocculus trilobus及萝藦科的中国萝藦Metaplexis chinensis等植物。
寄主 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、大叶马兜铃A.kaempferi港口马兜铃A.zollingeriana、瓜叶马兜铃A.cucurbifolia、彩花马兜铃A.elegans,防已科的木防已Cocculus trilobus及萝藦科的中国萝藦Metaplexis chinensis等植物。
生境信息
初龄幼虫大多有群集性,栖息在叶的背面。动作迟缓,受刺激后臭角不伸出。夏季多在低洼处化蛹,越冬蛹多在高大树木的枝下出现。
寄主 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、大叶马兜铃A.kaempferi港口马兜铃A.zollingeriana、瓜叶马兜铃A.cucurbifolia、彩花马兜铃A.elegans,防已科的木防已Cocculus trilobus及萝藦科的中国萝藦Metaplexis chinensis等植物。
寄主 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、大叶马兜铃A.kaempferi港口马兜铃A.zollingeriana、瓜叶马兜铃A.cucurbifolia、彩花马兜铃A.elegans,防已科的木防已Cocculus trilobus及萝藦科的中国萝藦Metaplexis chinensis等植物。
海拔范围
生物学 1年2—3代,以蛹越冬。成虫分别于4—5月、6—7月及8—9月出现,在近山平原及海拔1800—2300 m的山区都可见活动,
国内分布
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、江苏、江西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各省区
分类讨论
讨论 本种与长尾麝凤蝶B.impediens很相似,但尾突较短,后翅的淡红色新月斑较小。外生殖器的区别则很明显:本种抱器瓣的内突上端呈锥形突,末端尖锐,下基端有1个小齿突。而后者抱器瓣的内突长而呈弯钩状,边缘具1列齿。
本种原为麝风蝶B.alcinous的东部亚种和西部亚种,这两个亚种很难区分开来,只是华西亚种后翅反面亚缘的红斑颜色更深一些而已,本书作者认为该两亚种的划分意义不大,故将它们合并。因其外生殖器与指名亚种明显不同,所以将其提升为独立种。
本种原为麝风蝶B.alcinous的东部亚种和西部亚种,这两个亚种很难区分开来,只是华西亚种后翅反面亚缘的红斑颜色更深一些而已,本书作者认为该两亚种的划分意义不大,故将它们合并。因其外生殖器与指名亚种明显不同,所以将其提升为独立种。